朋友問:「妳怎麼又搬家了?」

我說:「超高敏感人必須慎選環境~」

朋友看著我拍的家當照片再問: 「妳一個人而已,怎麼那麼多東西呀? 搬家需要幫忙嗎?」

我沒好氣地回應她: 「這是一人家庭的東西,不是一個人的東西好嗎~ 我搬家沒問題啦~別擔心。」

台北生活兩年半,已經經歷三個不同租屋。每一次的搬進與搬出,都是自我釐清、深入探索、了解自己的歷程與轉折。剛到台北時,第一次找房,因為換了新公司,沒有太多時間慢慢選擇、慢慢安頓,被時間推著迎接新工作,當時覺得離公司近一點上班方便就好,所以迅速找了一個看似不錯的環境,沒有做太多功課。

住了半年以後,發現隔壁房客不堪疫情衝擊,屢屢借酒澆愁,酒醉後會大講電話邊哭邊抱怨工作,音量實在太大,從他的談話內容,我猜測他可能是系統廠體系的PM,頓時可以理解他的處境,帶著一絲同情心想「哀,真是辛苦了,在科技業大缺料期間拚產出,我很懂你被BU逼到死角的心情…」。但是,住在醉漢隔壁一定心生警惕,我覺察他狀態逐步瀕臨崩潰的同時,也早已一步一步著手安排搬家,邊忙工作也邊忙著找新租屋,「我想要一個更安靜、居住群體更單純的環境,通勤40分鐘左右可接受,房租當然也得考量。」。同時,暗自盤算著必須捍衛自身權益跟房東協商提前解約但押金全數退回。

一周後,我簽了新租約,也成功跟舊房東協調拿回全額押金。但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終究發生了,就在我退租交屋的前一夜,鄰居真的崩潰了。晚上11:30酒醉的他回到住處,開始一路對每一戶叩門,最終無力辨識方向走回他自己的房間,邊哭邊捶打著我的房門,然後哭倒在我房門外,躺著嚷嚷,胡言亂語將近10分鐘後入睡,緊接著開啟一連貫如雷鼾聲。我隔著房門,貼著門沿底錄影,把影片傳給房仲,請她隔天早上盡快協助交屋,我真是一刻都不想待了。

那一晚,我沒睡,覺得委屈但也沒眼淚。靜靜坐在沙發上,兩手環抱雙腿蜷曲,思緒跟門外醉漢的鼾聲一樣狂暴,狀態極度低迷,而低迷之中滿是恐懼,既焦慮現在也擔憂未來。「原來,把自己從一座充滿陽光與靈性的城市移植到這個氣候多變又擁擠的地方重新栽種是如此地艱難,台北好冷漠不友善,物價好高、交通好亂、步調好快、空間好小……這裡好難適應。我真的能夠慢慢穩固扎根、滋養成長嗎? 我真的能夠把自己活好嗎? 我現在連住宿都成問題……還是該離開台灣回到第二故鄉?」我茫然困惑一整夜,才生活半年已經覺得自己被掏空。

後來,我搬入第二個租屋,住了好長一段時間,還好住戶都很好,隔壁養貓的女孩跟我交換聯繫方式,總算遇到好鄰居可以互相照應。但是那個家位於低樓層,溼氣很重,即便有除濕機我還是常常過敏就醫,沒有廚房不能為自己料理三餐,腸胃敏感的人外食是一大挑戰。那個家租金比較便宜,設備簡陋跟空間不足的事實也只能將就。

當時,我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上班通勤擠公車這件事,每天上下班只要一擠上公車,我都感覺快要窒息,也能覺察同車其他上班族身上流露出的煩悶與疲憊,公車就是在每個站與站之間,沿路承載人們的厭世與睏倦,搭乘的人又擠又累,司機也難免為了管制人流而提高音量,上下班的尖峰時刻,這種無奈景象日日重複,如果遇上雨天塞車,明明短短的幾站路程也勢必得花上一個半小時,才能抵達公司,偏偏台北又老是下雨,每個為工作通勤的人都好辛苦,真是不容易呀!

當時在心裡跟自己默默約定「必須更加積極做好個人理財規劃,答應自己,財務上的階段性目標達成就搬家。為了過上更舒適的生活,得先奮力縮小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同時,在還不熟悉整個大環境的情況之下,也只能先待著,再慢慢探索挖掘下一個更符合自己居住需求的地方。」

總算在幾個月前,我搬到第三個家,這個家讓我每天都期待下班生活,終於找到對的環境,為自己打造一個可以喘息、有歸屬感的空間,覺得無比幸福。而我尋找這個家的過程也極度順利,絲毫不費力氣。更感人的是,我再也不必搭公車上下班了!

初次踏入這個家時,房仲說牆面重新油漆過、家電都是全新的,浴廁也請專人整個清潔維護過,連管線也都翻新了。房東想盡力把它打理好,才要租給她覺得合適、有緣份的房客。我對屋子的第一印象非常好,高挑的天花板、充分的收納規劃、長型的大書桌、白色系和奶茶色調的空間設計,一片明亮的落地窗,因為大樓坐落的角度讓陽光剛好只能斜照進室內,我非常喜歡生活在陽光到得了但又不至於刺眼的屋子。整體乾淨敞亮讓人心安,是個被房東用心照顧過的家。

周遭環境都是住宅區很安靜,足夠寧靜我才能專注開會、閱讀寫作以及聽課,生活機能也相當便利,附近還有一個主打功能性訓練的健身工作室,渴望已久的運動計劃看似得以開展了。第一次看房,我的腦中就已經浮現我未來生活在裡面的理想生活樣貌,充滿畫面,充滿期待。那天覺得無比驚艷,這屋子裡外的一切全部都符合我的需要,一切是那麼的「剛剛好」。

順利入住以後,我只在空間佈置上做了些微調整。選了一條白棕交織的淺色柔軟布巾披覆原先過度暗沉、壓迫感十足的黑色皮沙發,客廳看上去煥然一新。深褐色的小凳子跟環境風格明顯不搭,放上一個乳白、灰綠相間的格紋坐墊,頓時順眼許多。光線不對太黑不敢睡,於是在客廳擺了一盞高高的落地燈,調整成適當的亮度,暖調黃光讓整個空間充滿溫馨氛圍感,從此能夠安然入睡。

高樓層的濕度相較於低樓層確實降低不少,除濕機在接連大雨的日子再啟動一下即可。可愛的廚房,搭配心心念念已久的韓系美廚具,終於有了一個可以天天為自己下廚的小空間,一人家庭也是要好好料理餐食的。最後再以最愛的木質調和佛手柑精油點綴整個家~

高敏感人慎選環境,對我來說,我得讓自己的感官先舒適自在了,又多又雜的情緒才有被接納安放、梳理的可能。生活先過好了,工作和人生其他層面才有跟著進步的機會。

台北生活,兩年半,三個家。我終於可以對著窗外秋天微光的清晨,平靜喜悅的說聲「早安,台北」。